登录   |   免费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医经典类 > 肘后备急方-葛洪
肘后备急方-葛洪
2025-08-01 16:59:26 382 ¥1


《肘后备急方》是东晋著名医家葛洪(约283—343)所著的急救医学经典,原名《肘后救卒方》,后经陶弘景、杨用道等人增补,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便携式急救手册。其核心价值在于“简、便、廉、验”,深刻影响了中医急症学与传染病学的发展。以下从著作背景、内容特色、历史贡献及现代意义等角度综合解析:


一、著作背景与成书特点

  1. 创作动机
    葛洪因见传统医方“混杂烦重,有求难得”,且多珍贵药材,贫民难以获取,故精选周流华夏所集验方,以“易得之药,兼之以灸”为原则,撰成三卷本急救手册56。书名“肘后”即喻可随身携带,“备急”则强调应对突发急症。

  2. 版本流变

    • 原始版本(4世纪):葛洪原撰《肘后救卒方》三卷,已佚。

    • 陶弘景增补(6世纪):改编为《补阙肘后百一方》,补充药物炮制与分类6

    • 杨用道辑佚(金代):整合《证类本草》附方,形成今传八卷本《葛仙翁肘后备急方》6


⚕️ 二、核心内容与医疗创新

1. 急症救治技术

  • 卒死复苏术:提出“葱心刺鼻”“吹耳通气”“皂荚末吹鼻”等刺激苏醒法,并配合灸法(如承浆穴、涌泉穴)6

  • 中风急救:区分“眼反口噤”“角弓反张”等证型,用豉汁、附子生姜汤内服,结合艾灸熏痛处1

  • 尸厥(假死):首创“吹耳通络法”,辅以菖蒲舌下含服,强调“脉动股暖”为可治之兆6

2. 传染病认知突破

葛洪在世界上首次详细描述多种传染病,比西方早数百年:

  • 天花:记载“头面起疱疮,遍身脓溃,幸存者留瘢”的典型病程8

  • 恙虫病:命名“沙虱”,描述其钻入皮肤致红疹、发热、焦痂的症状链8

  • 结核病(尸注):指出“死后传人,乃至灭门”的传染性8

  • 血吸虫病:以“中溪毒”为名,记录发热、下痢、肝腹水等特征8

3. 特色疗法与方剂

  • 青蒿截疟:“青蒿一握,水渍绞汁服”之法,因避免高温煎煮保留活性成分,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8

  • 狂犬病治疗:“杀咬犬取脑敷创”的免疫学雏形,与19世纪巴斯德狂犬疫苗原理相通8

  • 水肿(水蛊):创新使用葶苈子、小豆汁利水,并警示“十死一生”的危重性4

  • 外科急救:以神黄膏(黄连、雄黄)治恶疮,丹参膏摩敷消痈肿3


三、医学史上的开创性贡献

  1. 首提“以毒攻毒”免疫观
    狂犬脑外敷、恙虫病灶描述等,体现早期免疫实践,比近代免疫学早千余年8

  2. 推动针灸普及化
    灸法“但言分寸,不名孔穴”,降低操作门槛,如“灸足大趾聚毛中治中风”的简化定位16

  3. 奠定急症辨证框架
    按“卒死”“尸厥”“客忤”(急性中毒)等分类急救,成为后世急诊分科雏形6


四、现代传承与科学启示

  1. 青蒿素的发现(2015诺奖)
    屠呦呦受“青蒿绞汁”记载启发,改用低温萃取法,突破抗疟药研发瓶颈8

  2. 经典名方再生

    • 藿香正气散(源自《局方》)原型见于书中“霍乱吐泻”方4

    • 国家药监局2025年《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》中,多首方剂可追溯至本书4

  3. 古籍整理进展
    202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增订校注本,结合出土文献补正陶弘景增补内容,并附方剂索引6


五、葛洪生平与思想遗产

葛洪(号抱朴子)出身江南士族,却亲历战乱贫困。他融通儒道,晚年隐于罗浮山炼丹著书,其思想核心“医贵务实”贯穿《肘后备急方》全书8。书中强调:

“兼综术数,选而集之,便种类殊,分缓急易简” 5
主张医学需破除门户之见,以救治效率为根本,这一理念至今仍是中医创新的精神内核。


结语:千年急救智慧的当代回响

《肘后备急方》不仅是中医急救学的奠基之作,更是一部蕴含东方生命智慧的百科全书:

  • 临床价值:113种急症方案至今用于农村及灾害医疗,如盐汤催吐、小豆消肿等46

  • 科学预见:对传染病机理的描述、免疫思维的萌芽,彰显古人观察之精微8

  • 人文精神:“草石所在皆有”的平民立场,使医学回归救死扶伤的本源5

在全球化疾病挑战频发的今天,重读葛洪“备急济世”之志,犹见中华医学“道在肘后”的永恒光芒 。

下载链接购买可见


扫码免登录支付
本文章为付费文章,是否支付1元后完整阅读?

如果您已购买过该文章,[登录帐号]后即可查看